用“三力”促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增“三度” |
|
近年来,泰州市关工委把组织实施“传承红色基因工程”放在工作的首位,不断探索增强教育持久力、吸引力、生命力和实效性的新机制、新路径、新方法,扩大了教育的广度,拓展了活动的深度,增进了青少年的认同度。
紧抓机遇建机制,积蓄传承红色基因的持久力
市关工委有效争取市委市政府下发8份务实管用的关心下一代工作文件,抓住贯彻机遇,持续推进“传承红色基因工程”。 构建长效机制。推动各级关工委争取党委政府将红色基因工程纳入重要督查范围,纳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、“五有五好”关工委创建条件和宣传重点内容。同时构建有制度、有队伍、有阵地、有经费、有活动、有教材、有载体、有实效等“八有”长效机制,力推工程制度化、常态化、特色化。 构建联动机制。祈请市委办修订市关工委成员单位工程职责,逐一明确成员单位关工职能和教育青少年工作任务。主动协调配合相关部门,做到活动互商、教育互动、优势互补,形成教育合力。2018年与市文明办、市教育局、市委老干部局联合开展“传红色基因,共话新时代,放飞青春梦”主题教育活动,推行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红色基因进课堂、进青工俱乐部、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(所)。 构建保障机制。积极倡导党委政府给予必要支持,提升关工委有人做事、有钱办事、有阵地活动的质态。市财政除每年资助100万元校外教育辅导站专项经费,还专门安排30万元关工宣传费。市(区)、镇(街)分别配套近300万元、500万元。
用足关工委和“五老”优势,增强传承红色基因的吸引力
发挥组织作用,提升教育覆盖面。引导兼任党史、文史负责人或撰稿人的关工委老同志,在查阅党史、史志、民政、文化等档案和走访时,挖掘编写本地红色故事。联合党史、民政、文旅部门开展红色基因进机关、进学校、进企业、进社区教育活动,扩大教育面。 发挥“五老”作用,提升教育感召力。组织“五老”寻访本地革命事件亲历者、见证者,寻找革命遗址和文物,收集当地英烈事迹,发挥组织青少年参观红色基地、编写红色基因讲稿、宣讲红色经典、举办英烈文物展等四大作用。全市编写《苏中女杰高凤英》等10多个本地红色革命故事,邀请杨根思烈士的弟弟、支前老模范李兰英等10个英模给青少年讲红色故事,并利用录音配像、文本、图片展板等载体,把一段段红色历史传承下去。全市参与活动的“五老”有5万多人次,受众近百万人次。 发挥阵地作用,提升教育的生动性。重点用好红色基地。充分发挥全市33个红色基地的育人功能,通过组织实地参观、举行公祭活动、命名海军学校(班)、建立英雄中队、“五老”讲解等形式,引导青少年从中汲取道德滋养和文化精髓,听党话跟党走。姜堰区蒋垛镇关工委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在全省唯一的“苏维埃纪念馆”前,重温入党誓词,组织中小学生进馆听讲。泰兴市文明办、关工委联合向4个红色教育基地授牌,指导其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优质服务。用好校外辅导站。组织老少共同读红书、唱红歌、看红片、写红文,用党史国史教育青少年、用中华优秀文化培育青少年、用红色文化激励青少年、用劳模和工匠精神鼓舞青少年、用关爱服务感化青少年。用好学校主渠道。发动各学校关工委引导教师将课本中有关红色基因知识点串联起来,编成校本教材教案,对小学生以讲革命故事为主,让其感党恩爱祖国;对中学生以讲党史国史为主,引导其感知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使人民站起来、富起来、强起来;对大学生以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,教育其坚定理想信念,志存高远,脚踏实地,在实现“中国梦”的生动实践中放飞个人梦想。
创新推进态势,增强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命力
建强宣讲队伍。注重发挥“五老”在传播红色基因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,遴选1437名责任心强、有一定理论水平和表达能力的“五老”,组建228个红色基因宣讲团(队)。制定宣讲员管理办法,用组织的真情、激励的政策、规范的制度,建设高素质的宣讲队伍。各宣讲团围绕红色基因教育主题和青少年关注热点难点,确定宣讲课题;组织集体备课、试讲,力求做到小课题大主题,小故事大背景,小切口大效果。不少老宣讲员学上网,收集红色素材;学做PPT,增强吸引力;像朋友交谈,给孩子亲切感。 精准教育环节。区别主题设计活动。在传承红色主题教育中,组织老少共学、共读、共写、共唱、共访、共赞活动,指导青少年任红色景点讲解员。在“改革开放40周年”主题教育中,组织学生走进农村、企业,聆听家乡巨变介绍。宣讲现场安排互动。当有青少年问及什么是爱国、为谁学习等问题时,老宣讲员旁征博引,化繁为简,用身边人身边事予以解答,孩子们直呼过瘾。组织参与社会实践。开发传承家乡“民歌民乐”和“提戏”“泥狗子”“会船”“黄桥烧饼”等红色基因教育课程,引导青少年争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者、宣传者、传承者。开发“生态农业与绿色发展”“现代科技与中华复兴”等课程,组织学生了解生态农业、环境保护与科学发展的关系,增强高质量发展意识。开发“传承红色基因·家规家训进千家”“老少共签文明公约等”课程,家、校、社三方联动点评,促使学生把红色基因融入日常学习、生活之中。教育环节设计,推动了红色教育的课程化、系列化、常态化。 找准适用方法。立足增强红色教育的吸引力和育人效果,探索了青少年乐于接受的6种方法。报告式。将宣讲员所讲课题梗概列出“菜单”,发在微信群上,供学校、社区、企业选约。寻访式。组织青少年80多万人次参观红色基地,寻访老战士、英烈后代、乡贤劳模,亲身感知红色精神,激发学习报国热情。文艺式。各地邀请“百姓名嘴”、民间艺人用讲故事、表演唱、鼓儿书、快板、小品、相声等曲艺形式,组织学生用朗诵、歌舞、情景剧等形式,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、红色文化、改革开放成就,青少年感觉耳目一新。网络式。创办关工网站、微公号、QQ群,组织网上祭扫、电子小报、网上征文、演讲视频、读书笔记展评等教育活动,方便青少年接受红色基因教育。结合式。把红色基因教育与宣传、教育部门青少年教育“六个十”“工匠精神进校园”“放飞梦想·青春建功新时代·信仰的力量·做新时代好少年”等活动有机结合,相互促进。转化式。推动红色基因教育向学习、岗位、实践“3延伸”,力促教育成果转化为青少年坚定的政治信念,勤奋学习、爱岗敬业、为民服务、争创一流的精神品质,过硬的素质、能力和业绩。 |
【返回顶部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