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读“此日足可惜”有感 |
|
小时候,家长和老师一直在我耳边念叨“一寸光阴一寸金,寸金难买寸光阴”,我不辜负他们的期望,珍惜光阴,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。我清楚地记得,31岁那年,为了考师范,我把董必武的“逆水行舟用力撑,一篙松劲退千寻。古云此日足可惜,吾辈更应惜秒阴”贴在斗大的卧室墙上,激励我争分夺秒地复习,让我如愿以偿。最近,我又拜读了北宋贺铸的“此日足可惜,此樽何可辞”诗篇,给我晚年生活增添了力量。 退休了,关工委工作这么忙,可谓是眼睛一睁,忙到熄灯,还有没有必要“此日足可惜”?我扪心自问,眼前不禁浮现出了那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:东汉62岁的老将马援请缨出战;68岁的郭子仪亲身前往回纥说和;70岁的冯子材率将士一举挫败法军;姜子牙80岁拜相,愚公九旬率子移山,佘太君百岁毅然挂帅出征……这一则则名人故事,一幅幅动人的热血画面,深深地扎进我的每根神经。古人尚且在人生最后的旅程中,谱写绚丽的华章,作为刚退休不久的我,怎能消沉颓废,叫苦生烦呢?我身边也有不少践行着“此日足可惜”的榜样。九十岁的周鸣岗,坚持天天驻会办公,为我市的关工工作出谋划策,案例选编得到中关工委顾秀莲主任的肯定;80岁的郭建岗,花甲之年进老干部大学学书法、国画,一学就坚持到现在,从不缺课,一举成为我市书法界的大家,并用所学到的技能反哺青少年,所办的书画辅导点常年开班,红红火火,赢得一片称赞;陈克任八旬有余,但他“为关工25个春秋的守望”,撰写宣讲稿几十万字,大小宣讲上千场次,脑部虽放支架,仍伏案设计关工活动案例,笔耕不辍,不愧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……他们有一句共同的口头禅:“珍爱生命,珍惜晚年,让每一天过得有滋有味。”他们为我的晚年树起了标杆,我当“此日足可惜”! “此日足可惜”,不能停留在吟诵这一壮丽的诗篇上,而要将其落实在我正在从事的关工事业中。 关心下一代事业是一项光彩的事业,伟大的事业。习近平总书记历来把“五老”作为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,号召各级党委政府“尊重‘五老’、爱护‘五老’、学习‘五老’,重视发挥‘五老’作用,推动关心下一代事业更好地发展”。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要求“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,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”。目前,中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,规划了“两个一百年”的新蓝图。关心下一代工作迎来了第二个春天,每一个关工人都值得珍惜这美妙的时光。作为20年前就被聘为兼任市关工委办公室主任,退休后又先后被任命为副秘书长和秘书长的我,更应领悟习近平新时代的新思想,担当新蓝图的新使命,自觉维护习近平党的核心地位,自觉维护党的权威,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,自觉“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”,增强“四个自信”,树立“四个意识”,提高政治站位,尽我所能,想青少年所需。在办公室主任岗位上,要耐得住寂寞,顶得住压力,挡得住嘲讽,经得住委屈,担得起责任,提得起精神,朝起三更夜睡迟,绞尽脑汁爬格子,处理好上情下达、配合协调等日常事务;在秘书长岗位上,要动脑子、出点子、善谋划、当参谋、敢创新、上水平、创品牌、争一流,事必躬亲尊领导,亲力亲为服务好。 “此日足可惜”对我来说,不但不过时,它将永远正当时。我将继续以此为座右铭,为关工事业“撸起袖子加油干”,誓让晚年生活放异彩! |
【返回顶部】 |